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手机端banner需要重新设计尺寸
位置:首页 > 新闻聚焦

【年会速递】第七届高校高性能计算平台应用交流主题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2/12/16 I 责任编辑:匿名 I 字体:   

12月12日下午,全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年会第七届高校高性能计算平台应用交流论坛在线上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从事高性能计算平台设计、建设、运维、各领域应用的专业人士,通过报告和交流讨论等方式分享高性能计算平台管理、应用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理念、方法、技术和经验成果

12月12日下午,全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年会第七届高校高性能计算平台应用交流论坛在线上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从事高性能计算平台设计、建设、运维、各领域应用的专业人士,通过报告和交流讨论等方式分享高性能计算平台管理、应用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理念、方法、技术和经验成果,旨在加强高校同行在高性能计算平台建设、运维、科研、教学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水平,促进应用。论坛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张玉教授、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副研究员霍吉东担任论坛主席兼主持人。

1671151694500490.png

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副主任、济南超级计算技术研究院院长潘景山出席会议并致辞。潘景山首先代表承办单位对论坛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线上出席年会的各位嘉宾表示诚挚欢迎。他表示,展望未来10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超算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随着美国科技霸权博弈日趋激烈,中国超算只能越来越依赖自主可控技术,芯片“卡脖子”问题近几年必须解决;二是超算正从科学计算走向产业计算,超算为数字经济发展夯实了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也插上了算力的翅膀;三是从算力中心走向算网,算网融合成为趋势,“算力泛在、算网共生、智能编排、一体服务”,逐步推动算力成为与水电一样的公共品;四是高性能计算存量人才越来越多,增量增速越来越大,高性能计算学术和工程师力量将产生巨大生产力;五是,超算赋能千行百业,应用超市日益丰富,高性能计算应用生态日趋完善。潘景山指出,真诚期望大家围绕高性能计算应用建言献策、集思广益,为中国高性能计算应用创新、产业发展、人才交流、生态建设创造更高价值、更多机会,携手推动中国超算应用水平再攀高峰! 

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林新华作了题为《“交我算”平台支撑深度融合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实践》的报告,重点阐述了上海交通大学“交我算”平台建设背景、服务模式及教学成效等相关情况,他表示历经八年探索,“交我算”平台共支撑两百余门课程、八百余项学生科创实践,将计算思维深度融入教学培养,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逾万名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思维解决各领域科学问题。

齐鲁工业大学(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研究员曾云辉作了题为《超算监控平台多系统数据协同分析》的报告,主要介绍了齐鲁工业大学通用超级计算平台运行管理中积累形成的一些运维经验和工作成果。他指出,高性能计算环境具备了比较健全的监控系统和数据,但是相对独立、分散,只提供基本的监控数据、运行展示和表象故障,智能分析能力弱,没有有效利用监控数据去对作业性能和运行工况进行分析和优化。因此,基于已有的作业、主机、配电和制冷等多监控系统数据,整合后进行协同分析,为应用的高效运行可提供指导建议,并能及时发现平台运行中的隐患。

北京大学计算中心系统管理室主任樊春围绕“北京大学高性能计算系统软件”进行了分享,重点介绍了北京大学高性能计算校级公共平台及相关开源软件的基本情况。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正高级工程师李会民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超级计算中心重点工作进行了简要分享,主要介绍了该中心近期建设的25台8卡A100 GPU计算节点及10PB可用容量的并行存储的融合计算系统的性能测试,以及中心的运行管理、收费政策、成果等相关工作。

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学院正高级工程师贾东宁作了题为《超算大科学装置在海洋领域的典型应用》的报告,贾东宁在报告中指出,基于新一代国产超算的高性能低功耗计算节点、大规模高速互联网络和高效并行架构,立足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通过整合海洋技术优势,助力透明海洋、数字孪生、蓝色生命等大科学计划的实施,持续推进海洋环境、工业仿真、三维渲染等国产软件移植和大数据技术研发,积极拓展国产超算生态圈,高效服务国家战略。

中国人民大学工程师鲁蔚征作了题为《人大特色的校级数据与计算平台》的报告,主要分享人大校级计算平台在支撑人大各学科教学科研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鲁蔚征指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浪潮下,传统的人文学科正在加速拥抱数据科学,因此,如何更好地支撑好人文学科,是对校级公共计算平台的建设和运维提出的重要挑战。

南京大学微结构国家实验室和协同创新中心高级工程师姚舸在报告中对e-Science中心的建设过程、体系架构、服务模式做了简要推介。姚舸指出,e-Science中心已构建十余种服务,各服务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不仅为全校科研信息化助力,同时也为师生提供了全链条服务。

山东大学软件学院实验教学管理中心副主任万林作了题为《算力网络探索》的报告,报告中重点展现了“一校三地八校区”的山东大学,通过校园网的现有跨校区互联环境,并依托前期平台软件环境的基础上,将分散部署在不同校区的计算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了分布式部署的计算系统设备的一体化管理调度,进而证明了在校园网环境能够支持平台的计算实例运行,实现大范围的算力调度,并实现算力资源共享的最大化。

郑州大学研究员尚远做了题为《郑州中心助推数字化转型》的报告。尚远表示,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跻身于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浪潮,打通产学研,串起价值链,利用高性能计算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助推科研和工业的数字化转型。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化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赵钦在报告中对北京邮电大学沙河超算中心建设背景、科研布局、资源优势等方面做了简要介绍。赵钦指出,北京邮电大学沙河超算中心是北京邮电大学重要的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在国内首次采用基于HGX-2架构的单机16卡GPU服务器,大幅提高深度学习算法处理效率,同时做为绿色节能的超算中心,整体采用温水水冷技术,比风冷技术提高效率50%。

中国石油大学硕士生导师王珣作了题为《面向国产E级原型机的大规模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模拟性能移植优化》的报告,她认为,以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算法DeepMD-kit为基础,构建最佳的数据布局与并行划分策略,充分发挥其在高性能计算平台上的峰值性能,实现快速、大规模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同时,可在x86与arm高性能计算平台上对DeepMD-kit做详细的测试分析工作,对比DeepMD-kit在不同架构超算的计算效能。

在随后进行的讨论环节中,与会专家就高性能计算平台管理、应用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理念、方法、技术和经验成果进行深入探讨,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本次论坛为契机,下一步将找准切入点,充分发挥各高校在协同合作、开放共享的各方优势,深化各高校间合作交流,充分发挥高校高性能计算平台战略功能作用和软硬件资源富集优势,推动高校科学研究水平持续提升,服务产业发展和科技成果应用。

联系方式

地址: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经十东路28666号
人才热线:0531-82605997/82605995
合作洽谈:0531-82605868
电子邮箱:contact@jnist.cn
官方网站: www.jnist.cn
微信公众号:济南超级计算技术研究院
微博:@济南超算研究院
版权所有©2020~2022 济南超级计算技术研究院 鲁ICP备202005008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1202001894号